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被誉为“奇迹之树”,其富含的多酚类物质被认为是其多种健康益处的关键成分。然而,长期以来,关于辣木叶、花、茎、种子等不同部位的多酚组成差异及其在神经保护方面的潜力,缺乏系统、深入的比较研究,这制约了辣木资源的高值化开发与精准应用。
近日,沈阳药科大学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孙宝山教授团队在国际食品化学领域TOP期刊《FOOD CHEMISTRY》(中科院1区,IF=9.8)上发表了题为《Polyphenols in different parts of Moringa oleifera Lam.: Composition, antioxidant and neuroprotective potential》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统解析了辣木四个部位的多酚组成,并评估了其抗氧化与神经保护活性。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而现有干预手段仍存在局限性。开发源自天然产物的高效、低毒神经保护剂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辣木虽广泛应用,但其不同部位的多酚精细组成、分布规律及其主导的生物活性尚不明确。该研究实现了三大突破:第一,成分解析的广度与深度显著提升:研究采用Q-Exactive Orbitrap/MS与三重四极杆UPLC-MS联用技术,在辣木四个部位中共鉴定出166种化合物,其中包括105种多酚和61种其他成分。尤为重要的是,其中59种化合物为首次在辣木中被发现,极大丰富了辣木的化学成分数据库。第二,活性评价揭示“部位-成分-活性”新规律:研究发现,多酚总含量并非决定活性的唯一因素。叶片、花朵和茎部的多酚含量显著高于种子,其中叶片粗提物以及所有部位的乙醚与乙酸乙酯洗脱部位,表现出最强的抗氧化活性(通过DPPH、ABTS、FRAP三种方法验证)和神经保护潜力。第三,细胞模型验证神经保护作用与机制:研究利用过氧化氢诱导的PC-12神经细胞模型模拟氧化应激损伤,证实上述高效部位能显著提升受损细胞的存活率。研究提示,其神经保护作用与直接清除自由基和细胞内抗氧化机制密切相关。
该研究首次对辣木叶、花、茎、种子四个部位的多酚成分进行了系统性“全景式”解析与比较。不仅发现了大量新化合物,更明确了以往被忽视的花和茎部,在抗氧化与神经保护方面具有与叶片相当、甚至更优的潜力。该成果为辣木在功能性食品、膳食补充剂及神经保护类产品中的精准开发与高值化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标志着辣木研究从传统经验认知迈向现代科学精准应用的新阶段。

2022级博士研究生高倩为论文第一作者,孙宝山教授和李灵犀老师为共同通讯作者,沈阳药科大学功能食品与葡萄酒学院为第一通讯单位。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25.143207